内篇杂(上)·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作者 :晏婴    时间 : 2014-02-09    整理 : 古诗文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原文及译文

【原文】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俛而饮血。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恺君子,求福不回。’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译文】
    崔杼弑杀了庄公后扶立景公,崔杼和庆封分别任宰相一职。他们劫持众位将军、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庶人到了太庙的一个大坑上,下令说:“不允许有不盟誓的人。”筑起三仞高的大坛,下面挖了坑,用甲士千列包围了内外,盟誓者都解下了佩剑进到里面,只有晏子不肯那样做。崔杼允许他(佩剑进入)。有胆敢不盟誓的人,就用戟钩着他的脖子,用剑指着他的心口,命令他自己发誓说:“不跟随崔、庆而跟随公室的话,会遭受报应。”声音不响亮,手指不沾到歃血的人被杀死,杀死的人有七人。按次轮到晏子,晏子捧起装歃血的杯子,仰天叹道:“啊,崔杼干了不仁道的事,弑杀了他的国君,不跟随公室而跟从崔、庆的话,会受到报应。”低头喝下了杯中的血。崔杼对晏子说:“您更改您的话,那么我与您共享齐国;您不更改您的话,戟已经在您的脖子上,剑已经在您的胸口上,您好好考虑一下吧。”晏子说:“用兵刃劫持我,而使我丧失气节,不是勇武;用利益诱惑我,使我背叛君王,不是仁义。崔先生,您难道没学过《诗》吗?《诗》云‘:茂密的葛藤,缠绕在树干上。诚恳的君子,祈求降福而不变。’现在我就能改变气节而祈求降福吗?弯曲的兵刃钩着我,直直的兵刃指着我,我也不会改口。”崔杼想杀了他,有人说:“不行。您因为您的国君无道而杀了国君,现在他的臣子是个有道之人,又接着杀了他,就不能够以此为教了。”崔杼于是放了他。晏子说:“如果大夫做出大不仁之事,而行小仁小义,怎么行呢?”快步走出门,接过绳子上了车。他的仆人想快跑,晏子碰了碰他的手说:“慢些走。快跑不一定活,慢走不一定死。鹿生长在野外,而命却系于厨房,我的命在他人手中呢。”抑制住马的速度,符合一定的节奏后才离开。《诗》云:“那个人,宁死也不改变。”说的就是晏子啊。

【繁体原文】
崔慶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第三

  崔杼既弒莊公而立景公〔一〕,杼與慶封相之〔二〕,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于太宮之坎上〔三〕,令無得不盟者。為壇三仞,埳其下〔四〕,以甲千列環其內外,盟者皆脫劍而入。維晏子不肯,崔杼許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頸〔五〕,劍承其心,令自盟曰:「不與崔慶而與公室者〔六〕,受其不祥〔七〕。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八〕。」所殺七人〔九〕。次及晏子〔一十〕,晏子奉桮血,仰天歎曰〔一一〕:「嗚呼〔一二〕!崔子為無道,而弒其君〔一三〕,不與公室而與崔慶者,受此不祥。」俛而飲血〔一四〕。崔子謂晏子曰〔一五〕:「子變子言〔一六〕,則齊國吾與子共之〔一七〕;子不變子言〔一八〕,戟既在脰,劍既在心〔一九〕,維子圖之也〔二十〕。」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二一〕,非勇也;回吾以利〔二二〕,而倍其君,非義也〔二三〕。崔子!子獨不為夫詩乎!〔二四〕詩云:『莫莫葛虆〔二五〕,施于條枚〔二六〕,愷愷君子〔二七〕,求福不回〔二八〕。』今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二九〕?曲刃鉤之〔三十〕,直兵推之〔三一〕,嬰不革矣〔三二〕。」崔杼將殺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三三〕。」崔子遂舍之〔三四〕。晏子曰:「若大夫為大不仁,而為小仁〔三五〕,焉有中乎!」趨出,授綏而乘〔三六〕。其僕將馳〔三七〕,晏子撫其手曰〔三八〕:「徐之〔三九〕!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四十〕,命縣于廚〔四一〕,嬰命有繫矣〔四二〕。」按之成節而後去〔四三〕。詩云〔四四〕:「彼己之子〔四五〕,舍命不渝〔四六〕。」晏子之謂也。

【繁体注释】
  〔一〕 則虞案:後漢書卷二十八注引作「齊大夫崔杼弒齊莊公」,卷五十八注引作「崔杼殺齊莊公」,御覽四百八十亦作「殺」,白帖三十作「弒」。

  〔二〕 則虞案:史記齊世家:「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

  〔三〕 則虞案:杜注:「太宮,大公廟也。」

  〔四〕 孫星衍云:「『埳』當為『坎』,說文:『陷也。』」玉篇『埳』亦與『坎』同,苦感切。」◎蘇輿云:「廣雅:『埳,坑也。』言為坎其下。」

  〔五〕 盧文弨云:「『拘』,御覽兩引皆作『鉤』。」◎黃以周云:「『拘』當依後漢書注作『鉤』。」◎則虞案:後漢書卷二十八注作「鉤」,卷五十八注作「以戟拘其頸」,又作「拘」,十七史蒙求引亦作「拘」,白帖、御覽三百五十三俱作「鉤」。

  〔六〕 劉師培校補云:「後漢書馮衍傳注引『崔慶』作『崔子』,呂氏春秋知分篇作『崔氏』。」◎則虞案:知分篇「公室」作「公孫氏」。

  〔七〕 劉師培校補云:「呂氏春秋同,又左傳襄廿五年『所不與崔慶』下或本有『有如此盟』四字,釋文以為後人所加,然與馮衍傳注引此作『盟神視之』者,誼略相符。」

  〔八〕 則虞案:吳氏望三益齋刻外傳二作「血至者死」,是以「指」字屬上句。

  〔九〕 孫星衍云:「韓詩外傳作『十餘人』,新序作『十人』。」◎于省吾云:「按古文『七』作『() 』,『十』作『() 』,漢世猶然,故易訛也。」◎則虞案:後漢書卷二十八注引「殺」下有「者」字。

  〔一十〕孫星衍云:「『次』,後漢書注作『而後』。」

  〔一一〕蘇輿云:「後漢書注作『晏子奉血仰天曰』。」

  〔一二〕則虞案:外傳、新序皆作「惡乎」。後漢書卷二十八注引亦無此二字。

  〔一三〕孫星衍云:「『弒』,後漢書注、新序作『殺』。」◎黃以周云:「後漢書注作『崔氏無道』。」◎則虞案:外傳、新序「為」上皆有「將」字,後漢書注「弒」作「殺」。

  〔一四〕孫星衍云:「後漢書注作『若有能復崔氏而嬰不與盟,明神視之,遂仰而飲血』。」◎則虞案:呂氏春秋知分作「不與崔氏而與公孫氏者,受此不祥,晏子俛而飲血,仰而呼天曰『不與公孫氏,而與崔氏者,受此不祥』」,外傳、新序皆作「盟者皆視之」,與此略異。

  〔一五〕則虞案:呂氏春秋知分作「崔杼不說,直兵造胸,句兵鉤頸,謂晏子曰」。

  〔一六〕則虞案:呂氏春秋知分與此同。外傳、新序、後漢書卷五十八注引均作「子與我」。

  〔一七〕則虞案:呂氏春秋知分、後漢書卷五十八注引與此同,惟注引無「子」字。外傳作「吾將與子分國」,新序作「我與子分國」。

  〔一八〕則虞案:呂氏春秋同。外傳、後漢書注俱作「不與我」,新序作「子不吾與」。

  〔一九〕蘇輿云:「後漢書注無二『既』字。」◎則虞案:外傳作「殺子,直兵將推之,曲兵將鉤之」。新序同,惟「殺」上有「吾將」二字,「鉤」作「勾」。

  〔二十〕則虞案:外傳作「吾願子圖之也」,新序作「唯子圖之」,後漢書注作「子圖之」。

  〔二一〕孫星衍云:「後漢書注『志』作『意』。」

  〔二二〕孫星衍云:「『回』,後漢書注、韓詩外傳作『留』。」◎則虞案:外傳、新序「回吾以利」兩句在「劫吾以刃」之上。

  〔二三〕孫星衍云:「『義』,韓詩外傳作『仁』。」

  〔二四〕孫星衍云:「今本作『天討乎』,形相近,字之誤也。據呂氏春秋訂正。」◎蘇輿云:「韓詩外傳、後漢書注並無此句。」◎則虞案:新序亦無此句,元本、活字本、吳勉學本、楊本、凌本正作「子獨不為天討乎」。

  〔二五〕孫星衍云:「詩及呂氏春秋、韓詩外傳作『藟』,是。俗作『虆』。」◎則虞案:後漢書蘇竟傳引亦作「虆」,釋文:「藟,字又作『虆』。」

  〔二六〕孫星衍云:「『施』,呂氏春秋作『延』。」◎則虞案:外傳、呂氏春秋知分俱作「延」,高誘注引同。新序後漢書注引無此二句。

  〔二七〕孫星衍云:「詩作『豈弟』,呂氏春秋作『凱弟』,『愷弟』正字,『豈』通字,『凱悌』俗字。」

  〔二八〕孫星衍云:「大雅旱麓之詩。」

  〔二九〕孫星衍云:「韓詩外傳作『嬰其可回矣』,新序『嬰可謂不回矣』。」◎蘇輿云:「後漢書注作『嬰可回而求福乎』。」◎劉師培補釋云:「『且』者,『其』字之誤也。『其』與『豈』同,『且可以回而求福』,猶言『豈可以回而求福也』。上節『其縊而從之』,猶言『豈縊而從之』。今呂氏春秋亦作『且』,與此同誤。」

  〔三十〕蘇輿云:「後漢書『曲』作『劍』。」

  〔三一〕孫星衍云:「高誘注淮南子:『晏子不從崔杼之盟,將見殺,晏子曰:「句戟何不句,直矛何不摧,不撓不義。』」◎劉師培校補云:「外傳及新序義勇篇均作『直兵將推之』,說文繫傳三引作『曲兵將鉤之』(下云:『吳鉤也』),二十七又引『直兵將推之,曲兵將鉤之』,並與外傳、新序合。實則『推』亦誤字,當從淮南高注作『摧』(音義引),素問五常政大論王注云『摧為樸落』,即其義。論衡命義篇謂『晏子所遭,直兵指胸,白刃加頸』,與此亦同也。」

  〔三二〕孫星衍云:「新序作『嬰不之回也』。」◎則虞案:外傳作「嬰之不革也」。

  〔三三〕則虞案:外傳、新序無此數語。

  〔三四〕孫星衍云:「『舍』,後漢書注作『釋』。」

  〔三五〕孫星衍云:「言其舍己。」

  〔三六〕孫星衍云:「『授』,呂氏春秋作『受綏』。韓詩外傳作『纓』,非。御覽作『晏子不與盟,而出,上車』。」◎盧文弨曰:「『授』,呂氏春秋知分篇同。意林所載呂氏作『援』,當從之。」◎黃以周云:「『授』當作『受』。」

  〔三七〕則虞案:外傳無「將」字。

  〔三八〕孫星衍云:「『撫』,新序作『附』(當為『拊』)。呂氏春秋作『無良』,誤。」

  〔三九〕則虞案:呂氏春秋作「安之,毋失節」。

  〔四十〕孫星衍云:「御覽作『山』,一作『山野』。」◎則虞案:呂氏春秋亦作「山」。

  〔四一〕孫星衍云:「御覽作『庖廚』,新序作『虎豹在山林,其命在庖廚』,文義不逮此矣。」◎蘇輿云:「韓詩外傳作『麋鹿在山林,其命在庖廚』。」◎則虞案:呂氏春秋「命」上有「而」字。

  〔四二〕孫星衍云:「『繫』,御覽作『懸』。」◎盧文弨云:「御覽兩引皆作『有所縣』。」◎蘇輿云:「韓詩外傳同御覽。」◎則虞案:呂氏春秋作「今嬰之命有所懸矣」,外傳下又有「安在疾驅」四字。新序作「馳不益生,緩不益死」。

  〔四三〕蘇輿云:「韓詩外傳作『安行成節』。」◎則虞案:新序作「按之成節」,御覽引作「成節而後去」。

  〔四四〕蘇輿云:「韓詩外傳下有『羔裘如濡』二句。」

  〔四五〕孫星衍云:「『己』詩作『其』。」◎則虞案:外傳、新序同。左襄二十七年傳、史記匈奴傳集解引作「已」。

  〔四六〕孫星衍云:「鄭風羔裘之詩。『渝』,韓詩外傳作『偷』。詩箋:『舍,猶處也。』據此當為捐舍,鄭說非。詩傳:『渝,變也。』據韓詩亦可讀為『偷生』之『偷』。」◎則虞案:鄭箋云「是子處命不變,謂守死善道,見危授命之等」,證以此書,鄭用古文之說也。
本文标签: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
相关阅读

 本文标题: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yanzi/1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