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议对卷二十四(2)

作者 : 刘勰    时间 : 2013-11-06 整理 : 古诗文网

⑨秦秀:西晋人。贾充:西晋武帝时官至尚书令,专以谄媚取容。《晋书·秦秀传》载,贾充子死后,用外孙继承其子,违反礼制。秦秀建议定贾充的谥号为荒。
⑩傅咸:字长虞,善为奏议谏书。
11断议:指陆机论《晋书》的断限。
【译文】
到了汉代,才开始设立驳议制度。“驳”,就是杂的意思。议论的意见很多不纯,所以叫做驳。自从两汉礼制昌明,作为模范的仪式明白具备,人才济济,发言议论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朝廷。如贾谊代表所有的朝臣发表的意见,可以算得上发表议论敏捷的人了。至于吾丘寿王批驳禁止百姓挟带gōng弩的主张,韩安国辩论不宜对匈奴进行进攻的问题,贾捐之反对继续派兵镇压珠崖叛乱的意见,刘歆为汉武帝建立宗庙的辩护:虽然各自的质朴和文华不同,但是都抓住了辩驳的问题的要点和叙述的要领了。至于张敏请求废弃《轻侮法》,郭躬为秦彭的辩护,程晓建议废除校事官一职,司马芝议论恢复五铢钱的制度,何曾主张免除株连出嫁女的法律条文,秦秀为贾充定谥为“荒”的奏议,都是事实确当公允,可以说是明白了“议”这种体制了。
汉朝善于写驳议的,以应劭为首领;晋朝作议的能手,则以傅成为第一。应劭博古通今,所以他的驳议议论通贯有条有序;傅咸懂得国政的治理,然而他做议文却文辞重复琐碎。到陆机议论编写《晋书》所载历史的断限,颇有锋芒,但是辞采过多没有删削,显得累赘,损害了文章的骨力;但也各有自己的优点,保持了各自的风格。
【原文】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①,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②,必枢纽经典,采故实③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④必洞于礼,戎事⑤必练于兵,田⑥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辨洁⑦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⑧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⑨;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⑩;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而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11,则秦女楚珠,复在于兹矣。
【注释】
①明用稽疑:见于《尚书·洪范》。稽疑,考查疑点。
②资:凭,依。
③实:典故史实。
④郊祀:祭祀。郊:祭天。
⑤戎事:军事。
⑥田:耕田。
⑦辨洁:辨析明洁。
⑧穿凿:牵强附会。
⑨摈:遗弃、排除。
⑩“秦女嫁晋”三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秦君嫁女与晋公子,穿文绣衣的陪嫁女七十人,晋人爱陪嫁女儿贱秦君女。文衣,纹彩华丽之衣。媵(yìng),陪嫁的女人。
11末:指“议”的形式。本:指“议”的内容。
【译文】
有行动先要比较议论,明察可疑的事,为了恭敬谨慎地处理各种事务,使得统治的方法紧张和放松合适。所以写“议”的主要依据,一定以经典的内容为关键;采取前代的典故史实,观察当今的各种继承变化,说理不荒谬,用字不随便。还有,祭天祭神一定要熟悉礼仪;论军事方面应很熟悉兵法;议论田谷庄稼方面一定先要通晓农事,判断官司方面的议文务必要精通法律。然后突出论点来显示它的意义,用严正的文辞加以概括,文辞明辨简洁为确当,不以繁冗缛丽为妙;叙事述理以明确扼要为美,不以曲折隐晦为奇特。这些就是写作议这种文体的纲要。如果写议文不注重要解决国家政务中的问题,而只是玩弄笔墨,文辞支离破碎,内容牵强附会,徒然运用辞藻,终为客观事实所摈弃。即使说得有道理,也要被浮游的文辞所埋没。从前秦国的国君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随从陪嫁女都穿着彩衣、打扮得很漂亮,结果晋人看重陪嫁的女子而看不起君王的女儿;楚国人把珠宝装在用香料熏过的精致的匣子里,后来宝珠卖给郑国人,结果郑国人买了匣子而退还了宝珠。如果写议文只讲究华丽的文辞,使文辞掩盖了所有的道理,枝节胜过了主题,那秦人嫁女、楚人卖珠的笑话,又出现在这里了。
【原文】
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①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②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者造士,选事考言③。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④,蔚为举首;及孝武⑤益明,旁求⑥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⑦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验古明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⑧,超升高第,信有征⑨矣。仲舒之对,祖述春秋⑩,本阴阳之化,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恩者11,事理明也。公孙之对,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12。杜钦13之对,略而指事,辞以治宣,不为文作。及后汉鲁丕14,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独人高第。凡此五家,并前代之明范也。魏晋已来,稍务文丽,以文纪15实,所失已多,及其来选,又称疾不会,虽欲求文,弗可得也。是以汉饮博士,而雉集乎堂16;晋策秀才,而麇兴于前:无他怪也,选失之异耳。
本文标签:文心雕龙,议对
相关阅读

 本文标题: 文心雕龙·议对卷二十四(2)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wenxin/1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