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5)

作者: 书摘天下    时间 : 2013-11-13  整理 : 古诗文网

  关于词题“赤壁怀古”前文已论及,此处借用前人诗句:“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清·黄苏《蓼园词话》)、“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朱日浚《赤壁怀古》)诚然,赤壁怀古之题只不过是诗人借以抒怀而已,词题虽然是赤壁怀古,但这并不能证明诗人一定是为赤壁之游而作。其实,以此为题,亦可掩盖作者作此词的真实原因,也正是这个词题和词作的内容,使后来的读者都拘泥于此而不去深究其“别有用心”。
  第二,词中语词的暗示。词一开头,“大江东去”四字,豁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副江水奔流的壮阔景象。由于长江整体是由西向东流,故从来就无人去深究其中的奥秘。但如果去实地考察一下黄州赤壁矶之地形,你就会明白,如果是站在赤壁矶上俯瞰长江,你则只能唱“大江南去”,因为此段长江是南北走向的。黄冈的饶学刚先生在其《东坡赤壁游踪考》一文中绘有“东坡赤壁游踪示意图”,(该书第88页)读者只要一看地图或亲临黄州赤壁一游即可明白。当时苏轼所居之临皋亭位于黄州城南的长江岸边,本是古代水路驿站,长江流至此已是正常的东西走向。
  又词句“故垒西边”即西边故垒之意,“故垒”一词亦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其实不管如何理解,其指向都是下句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处强调的是方位问题,讲的是赤壁古战场遗址正好在临皋亭之西北边,这表明了诗人的观察视角从眼前的滚滚东去的长江转到西边不远处的传说中的古战场遗址。这说明了诗人是以临皋亭为观察点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是又一处关键的暗示句。这三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虚实相生巧妙至极。诗人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赤壁长江的壮观景象,但这三句又何尝不是诗人心潮起伏情绪激荡不平的生动写照?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事情使一直在“潜心向佛”、“深自内省”几乎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天地境界”的诗人突然有如此强烈的内心动荡和不平静呢?我以为“赤壁怀古”决不是充分的理由,而只有惊闻宋师大败这样的关系国家兴衰命运的大事,才会在已经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乃至死里逃生的诗人心中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而“捲起千堆雪”,其实亦暗示了创作的时间。通常对这一句的理解是:“千堆雪”乃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来形容被江水冲荡而激起的“千万朵浪花”。这样的理解当然不错,但人们通常忽视了一点,诗人这里不仅仅是用虚笔,而是虚实结合。因为作者创作此词时,黄州正经历着一场连月大雪,且这场大雪还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诗人的东坡雪堂就作于次年春天的大雪中。考苏轼诗文,可确知元丰四年冬十二月,黄州确实连月大雪。元丰四年十二月作的《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词序亦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其《记梦回文二首》之叙言有:“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之语。其《书雪》文亦云:“黄州今年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另诗人好友孔平仲有《元丰四年十二月大雪》、《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两诗,亦详细描述了黄州大雪的情况。(四库全书本《清江三孔集》)由以上资料可确证,元丰四年冬十二月,黄州连月大雪。此足可证《念奴娇》词中“捲起千堆雪”决不纯是作者的想象,此应该是虚实结合,甚至是实多于虚。
  第三,周瑜形象含深意。在短短的一首百字词作中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绘一个英雄人物,在词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既是诗人高超艺术才能的体现,同时亦不排除诗人别有用心。作者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英雄形象用意何在?其实诗人一开篇就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风流人物,都已经被大浪淘尽了,今天已经没有周瑜这样“谈笑间”就能让敌人“灰飞烟灭”的英雄了。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时无英雄”的感叹?只要再详细了解此次宋师西征失败的情况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据《宋史纪事本末》“西夏用兵”条记载:
  (元丰四年)秋七月庚寅,诏熙河经制李宪等会陕西、河东五路之师,大举伐夏。……固曰:“然则孰为陛下任此者?”帝曰:“朕已属李宪。”固曰:“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则士大夫孰肯为用?”帝不悦。他日,固又曰:“今五路进师,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帝谕以无其人。吕公著进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既无其人,曷若已之?”固曰:“公著之言是也。”帝不听,竟命李宪出熙河,种谔出鄜延,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王中正出河东,分道并进。[12]1378
  五路大军,数十万人马大举进军,权当统帅的竟然是宦官出身的李宪,(王中正亦是宦官)其失败的命运则是必然的了。苏轼把宋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时无英雄”,面对滔滔江水,仰天长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正是诗人反思战争失败原因的结果。诗人于词中不惜笔墨塑造周瑜这个风流儒雅谈笑间即能使“强虏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不正是对北宋“朝中无大将,宦官充统帅”的暗讽吗?近千年以来,人们通常只是把作者塑造周瑜形象意义理解成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功业无成华发早生的慨叹上,却从来没有人表达过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目的的怀疑,显然,如果考虑到宋师大败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宦官权作大帅这一历史现象,则诗人突发的强烈情感波澜和苦心孤诣塑造周瑜形象的原因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songci300/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songci300/1060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本文标签: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