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六

作者 :郦道元    时间 : 2014-01-02    整理 : 古诗文网


【原文】
其水又迳安邑①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②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盬。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③。吕忱曰:夙沙④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谓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淳,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⑤,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⑥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为堨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⑦,地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径⑧,南通上阳,北暨盐泽⑨。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⑩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注释】
①安邑:古都邑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②《地理志》:班固《汉书》中的内容,两卷,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始祖。
③从盐省古声:从盐省形,从古得声。省形,省略形声字意符的笔画。
④夙沙:古部落名,在今山东省胶东地区,该部落的百姓讨伐其国君,而归顺神农炎帝。
⑤澍(shù):降雨。潢(huánɡ):积水池。潦(1ǎo):路上的积水。奔泆(yì):奔流。
⑥堨(è):修筑遏水的土堰。
⑦云:高。秀:高耸。
⑧曰径:似为“白径”,为中条山一条南北通道,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南十五里。
⑨盐泽:在今山西省运城市。
⑩猗(yǐ)氏:在今山西省临猗县南。
绛(jiànɡ):古邑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服虔:东汉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字子慎,汉灵帝时官至九江太守。
鹾(cuó):盐。
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译文】
盐水又经安邑故城南边,又向西流注入盐池。《地理志》说: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称之为盬(盐池)。盬长五十一里,宽七里,周围一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形,古声。吕忱说:炎帝的诸侯夙沙氏最初发明煮海盐,河东的盐池称为盬。现在池水东西长七十里,南北宽十七里,水色清澈平静,很深但不流动。水中出产石盐,是自然形成的,早上采盐到晚上又结起来了,一点儿也不会减少。只有山洪暴发,大雨如注,池水暴涨奔流,盐池才会因之而消耗。所以官民都协力筑堤阻断水路,防止泛滥,所以称水为盐水,也称为堨水。《山海经》称为盐贩之泽。泽南对着层层的山峦,高岩耸立,山谷深深,两边巨石壁立,中间狭窄得不能通车,称为石门,小径从其中通出,称作白径,南到上阳,北达盐泽。池的西边还有一池,称为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的西边。《春秋》成公六年(前585),晋谋划离开原来的绛邑,大夫说:郇、瑕,土地肥沃富饶,接近盬。服虔说:土平有水可以灌溉的称沃,盬,就是盐池。当地习惯分水来浸泡麻,把水分别灌满田野,畦中的水干后,泥土上就结出盐来,叫做咸鹾,但有苦味,号称盐田,盬的名称由此而来。本是司盐都尉的治所,领兵千余人镇守此地。周穆王、汉章帝都到过安邑来看盐池。所以杜预说:猗氏有盐池。后来撤销了尉司建制,分设猗氏、安邑两县来镇守此地。

【评析】
这一卷列名的河流共有八条。其中最大的是汾水,今称汾河,全长近七百公里,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仅次于渭河)。其余涑水(今称涑水河)在今永济附近单独注入黄河,是仅长二百公里的小支流。湛水是一条从今山西省南流到河南省注入黄河的小支流,现在的地图上虽仍绘有此河,但已不记河名。其余浍水(今称浍河)、文水(今称文峪河)、原公水(今称禹门河)、洞过水(今称蒲河)、晋水(实即晋祠泉水),都是汾水的支流。
本文标签:水经注,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
相关阅读

 本文标题: 水经注·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2)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shuijingzhu/1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