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3)

作者: 书摘天下    时间 : 2013-11-18  整理 : 古诗文网

  此外,这首词章法绵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片,词面上不着一个“怨”字,却又笔笔含“怨”,缠绵凄恻,可见词人写情的高妙。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柔肠表骏骨,对儿女情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把握,给人以至真至美的感受,难怪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也正因为本词写得如此逼真生动,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才附会上了“吕婆女事辛稼轩”被弃逐的传说。此外,张炎《词源》认为:“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俞平伯也称它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类词的本意接近,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看来历代评家对此词还是相当地关注,然而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实为宋词习见题材,而当时词人开始学习总是以婉约词为范本,辛弃疾自然也脱离不了时代风气,率意挥洒,呈现出这首抒写晚春闺怨的作品也不足为奇,况英雄辛弃疾亦非远离万丈红尘,对世间儿女之情了无牵挂的英雄,故这首词或许就是词人对离别相思之苦的一次深切关照,而其中未必就有所谓的寄托,视为真正的写情之作去欣赏也未尝不可。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一生经历,我们只能说,做为词人的情思和英雄的豪气在他身上是相融的,因此情人分离两地相思的愁苦,也自然与祖国分裂不得统一的悲痛相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只能算作读者生发出来的,而并非作者为了寄托有意而为的。
  辛词的风格的确是多样化的,不同的风格又展现着不同的美。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指出的那样,辛氏“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其秾艳绵密,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赏罢这首《祝英台近》,我想这种说法是符合辛词实际的。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songci300/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songci300/11201.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本文标签: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