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四

古风其三十四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原文】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注释】
⑴羽檄:即羽书。檄,文书木简,若有急事,插上羽毛,以示紧急。
⑵虎符: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铜铸,虎形,背有铭文,分两半,右半留中,右半授予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专城,指主宰一方的地方长官。全句谓地方有急事,地方长官合符授命。
⑶“白日”句:言天下太平。曜,照耀。紫微,皇帝所居的宫殿。
⑷“三公”句:三公,谓司空、司马、司徒,或太尉、司徒、司空。这里泛指权臣。该句连同上句谓权臣们按照皇帝的意思,共同治理天下。
⑸严亲:尊亲。总称父母。
⑹“日月”句:谓日月之光为之惨淡。
⑺“如何”二句:希望朝廷通过文德教化,使边远少数民族服从中央政权,从而取得和平。据传说,舜时,有苗氏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盾斧)而舞之,有苗请服。

【译文】
十万火急,遍地鸡毛信,守备司令忙着验看出兵的命令。
送信人一路疾马叫回避,惊起夜鸟飞鸣。
如果皇上清明,大臣圆智运用权利平衡;
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海内稳定。
怎么现在如此喧闹不静?回答说:楚地在征兵。
准备在五月渡过金沙江,去云南打战。
那里可是炎热的南方,瘴气横溢,容易生病,国人胆怯不敢深入不毛之地,如何跟当地人作战?
看他们与亲人们临别时的哭声,惨淡了日月星辰;
眼泪流尽代之流血,心肝摧裂啊已无力出声道别。
这些可是毫无战斗经验的普通人啊,这不是驱牛羊入虎群,小鱼儿喂长鲸吗?
去了一千人,回来的只有个把人,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了,白白送死啊。
应该修明政治与教化啊,到时候只要稍稍给予压力,少数民族就回平服的,光用战争威胁是下下策啊!

【评析】
  这首诗是反映征讨南诏的事。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是唐时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王受唐朝廷的册封。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50年(天宝九载),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而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多所凌辱和征求,遂激起南诏反抗。次年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阁罗凤遣使谢罪,仲通不准,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杨国忠为他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河北地区大肆征兵。此诗即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却不拘泥于其事,而是通过艺术的概括,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
  开头四句展现了一幅紧急军事行动的场面:军书飞驰,征调急切,一片喧呼救边的叫嚷声,连栖鸟也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诗渲染出一种紧迫的气氛,“羽檄”,已是紧急文书,又以流星喻之,更显出十万火急。“喧呼”,已见催迫之状,又以群鸟惊鸣烘托之,愈见其督驱骚扰之甚,使人有鸡飞狗跳之感。这些都是以夸饰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事情的原委上看,下文“借问”四句言在楚地征兵,远征南诏,才是叙事之始。但是诗人没有从这里开头,而是截取一个惊人心目的镜头以为开端,将本事留到下面再补叙,避开平铺直叙的写法,使诗起得警动有势,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是很巧妙的结构。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libai/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libai/1609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