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5)

作者 : 陶渊明    时间 : 2013-12-07 19:19:34    整理 : 古诗文网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gzwenyan/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gzwenyan/1343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