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雨花台 (朱彝尊)

作者 : 书摘天下    时间 : 2014-02-22 17:11:39    整理 : 古诗文网
卖花声·雨花台 (朱彝尊)

原文
雨花台①
衰柳白门湾②,潮打城还③。小长干接大长干④。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释
①雨花台:在南京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②白门:本建康(南京)台城的外门,后来用为建康的别称。
③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
④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

赏析
此词从南京的萧条景象,侧面反映清兵南侵对这座名城的破坏。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追怀往事,不胜感慨。上片描写南京的衰败零落。下片吊古伤今,抒发感怀。字字蕴涵着兴亡之慨。全词哀婉抑郁,清丽自然。[1]
【细化分析】
  《卖花声·雨花台》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作者朱彝尊是清朝的一位词人,这首词是他在游览雨花台时写出来的,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描写了清初战乱之后金陵破败荒凉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满腔的伤感之情。全词从头至尾都充斥着浓浓的悲凉与伤感,每一字每一句皆是如此。
  文章第一个字便以“衰”开头,使文章立刻进入了一种衰败,空寂,凄凉的氛围中。满眼看去尽是“衰柳”的白门湾,给人一种深深的冲击,柳树本应在微风中摇曳,尽显婀娜,在阳光中闪动,尽现温柔,可如今经过战争的践踏而变得枝秃茎断,一片狼藉,令人不禁深深惋惜、伤感。而后又写了“大长干”、“小长干”两条原本歌舞升平,繁华尽显的巷子,也在战争的铁蹄下变得“歌板酒旗”零落满地,满目疮痍,令读者不仅与当年莺歌燕舞,彩舟画舫的十里秦淮进行对比,更加为它此时的荒芜,悲凉感到痛惜与难过,令原本伤感的基调更深一层。
  接下来“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一句写了曾为六朝都城的南京,原本应该奢侈繁华,夜夜笙箫,而如今却寸草不生,只有一个空空的台子,衬托出战争带来破坏的严重。而最后一句写燕子不知道人世的变迁,不懂人类的寂寞悲伤,仍旧在夕阳下飞来飞去,与作者满腹的思绪形成对比,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伤与无奈。总之,全词在作者的笔下时时刻刻都透着无尽的伤感,使作者内心感情的抒发自然,朴实。
  【艺术特色】
  第一,全词以景寄情,情喻景中。在这首词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柳、潮、歌板、酒旗、渔竿、草、坛、燕子、夕阳等一系列景物,无论哪种景物的描写都带着浓浓的衰败落寞的哀伤之感,作者以此巧妙地连自己吊古伤今无尽的伤感之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含蓄自然的表达出来,比起直抒胸臆强烈的基调,这样的写法显得更加凝练自然,韵味十足,非但不比直抒胸臆的写法逊色,反而更有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
  第二,着重啄句炼字,在对字词的运用上很是讲究。词中景物描写很多,更重要的是对于描写景的字词运用的恰到好处,虽少而精。像是以“衰”写柳、以“还”写潮,以“寒”写秋草,以“空”写雨花台,以“无人”写栏,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两个字,却使文章的感情基调透露着深深的悲伤,对于字的运用让人不禁叫绝,使整首词语虽少却令人不禁黯然神伤。
  第三,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使作者感情的抒发更为强烈有力。本词在一开头先写了满是“衰柳”的“白门湾”,又写了“歌板”“酒旗”满地零落的“大长干”和“小长干”,只在“花雨空坛”中蜻蜓点水似的提到了雨花台,使文章看上去有雨花台无关,其实,作者是运用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渲染出一种荒凉,空寂的氛围,借此来烘托雨花台战后凄凉,衰败的景象,使读者感受的更深刻。
  第四,词中大量化用了前人的词句。像是“潮打城还”就是化用了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意。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读者在联系以前诗词的基础上,更快更深刻地体会出作者的感受和词的意境。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300/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300/19357.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