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忠义(5)

作者 :吴兢    时间 : 2013-12-25    整理 : 古诗文网

【注释】
①弘文馆:唐武德四年(621)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政事。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勘正错谬。设馆主二人,总领馆务。学生皆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
【译文】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中书侍郎岑文本说:“梁、陈两朝有名望的大臣,有谁可以值得称道?他们还有子弟可以推荐任用吗?”岑文本启奏道:“隋军攻入陈朝时,陈朝百官逃奔散离,没有留下来的,只有尚书仆射袁宪独自留在他的主子身边。王世充将要接受隋越王杨侗的禅让,百官纷纷上表劝他当皇帝,只有袁宪的儿子国子司业袁承家借口有病未在劝进表上签名。这样的父子,足可称为忠烈。袁承家的弟弟袁承序,现在做建昌县令,为官清廉,情操雅正,真能继承父兄的风骨。”于是召进袁承序任命为晋王友,并叫他陪侍指导晋王读书,不久又升他为弘文馆学士。
【原文】
贞观十五年,诏曰:“朕听朝之暇,观前史,每览前贤佐时,忠臣徇国,何尝不想见其人,废书钦叹!至于近代以来,年岁非远,然其胤绪①,或当见存,纵未能显加旌表②,无容弃之遐裔③。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节子孙,有贞观已来犯罪配流者,宜令所司具录奏闻。”于是多从矜宥④。
【注释】
①胤绪:后代,后嗣。
②旌表:旧时对所谓忠孝节义之人,用立牌坊、赐匾额等方式加以表彰叫做“旌表”。
③遐裔:僻远之地。
④矜宥(yòu):怜悯宽宥。
【译文】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诏说:“我处理朝政的空闲时间,阅读前朝史书,每看到古代的贤臣辅助国家,忠义的臣子以死为国效命,我真恨不得与他们相见,然而只能掩卷叹息!近代以来,时间距离现在还不算久远,我们还可以找到忠臣烈士的子孙加以表彰,就不要有所遗弃。周、隋两代名臣和以忠尽节的臣子的后代,在贞观以后犯了罪被流放发配的,命令负责管辖他们的人把情况整理好报上来。”于是对这些人从轻发落,并予以抚慰。
【评析】
本篇与下篇《孝友》是作为对臣下百姓提出的两条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要求。在本篇中,唐太宗立意要表彰宣传一切对君王愚忠的言行。如冯立之对于隐太子、姚思廉之对于隋代王,都被认为是值得嘉许的。就连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久攻辽东安市城不下,也要装腔作势地“嘉安市城主坚守臣节,赐绢三百匹,以劝励事君者”。同时还一再下令表彰历代那些“固守忠义,克终臣节”的官吏及其子孙,以此鼓励当代和后世一切臣民誓死效忠君王。当然,封建君臣在对忠义含义的理解上还是有出入的,如唐太宗十分欣赏春秋战国时卫懿公的臣子弘演,此人竟忠义到“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的程度。他感慨地说:“今觅此人,恐不可得。”而魏徵则认为忠义应是君臣双方面的事,他以当年豫让之语对之:“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所以“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这是魏徵替唐太宗设计的培育忠臣的出路。

本文标签:贞观政要,忠义
相关阅读

 本文标题: 贞观政要·忠义(5)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zhenguan/1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