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恨之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梦有人以石研屏见饷者。其色如玉,光润可爱。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状。云:“湘潭里中有张其姓者,多力善斗,号张难敌。一日,与人搏,偶败,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来视之,浮水上,则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辄不利。”梦中异之,为作诗数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愤变化异物等事,觉而忘其言。后三日,赋词以识其异。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後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
  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变,後期长绝。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

参考翻译

注释
⑴己未: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⑵石研屏:石磨屏。
⑶饷:赠。
⑷识(zhì):记。
⑸销:消灭、消散。
⑹“恨之极”两句:千古以来,恨极之事难以销磨。
⑺“苌弘”三句:《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⑻苌(cháng)弘:周之大夫。化碧系传说,极言其怨愤而忠贞精诚。
⑼缓:此指人名。
⑽儒、墨:儒家与墨家学派。
⑾“郑人”五句:《庄子·列御寇篇》:“郑人有名缓者,于裘氏之地读书三年,成为一名儒家学者,他的乡里和家族均受益不浅。他又教育其弟成为墨家学者。但儒家和墨家辩论时,其父却攻儒助墨。十年后,缓自杀。缓父梦见缓对他说:使你儿成为墨家学者的是我,你何不看看我的坟,我已化作松柏并结出果实了。按:辛词举此事,说明缓也怨愤而死,精诚所至,化为松柏之实。
⑿结中肠:阮籍《咏怀诗》容好结中肠。
⒀“被怨”三句:《初学记》引《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石。”
⒁“君看启母”两句:相传夏禹娶涂山氏之女,生子夏启,而其母化为石。《汉书·武帝本纪》:“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
⒂精气为物:易.繁赫上。精氟属物,游魂属爱。
⒃困斗:《左传宜公十二年》,困段猖同,况圆相乎?
⒄山骨:谓石。韩愈《石鼎联句》:“巧匠靳山骨。”
⒅“难敌”七句:即赋词序中张难敌化石事。
⒆寻思:不断思索
⒇“寻思”三句: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周梦中化蝶事,《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白话译文
怨恨真是到了极点,而怨恨到了极点就无法消散磨灭。
苌弘含恨屈死于蜀,人们常说,他的血三年以后化为了碧玉。
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成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梦与他,告诉他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相思相忆至极亦容易转为怨恨。愁怨结于衷肠,会暗地里牵动精神魂魄,让人哀毁骨立;你可见那长江边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岩”比比皆是。
可叹还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变故以致终身难以挽回的。你看夏启的生母为怨愤所激,顷刻之间便化成了石头。
张难敌,勇敢而力气超群。他一气而沉入深渊,其精气化物之后,依然作磨角斗牛困斗砚池之中;其身影化入山石里,使得山石至今难以雕琢。
仔细想来,人生在世,就像庄周梦中化为蝴蝶一样的虚幻。
(www.shuzhai.org) 更新时间 : 2015-12-06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兰陵王·恨之极》作于己未年,即公元1199年(宋宁宗庆元五年),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已经遭受排挤多年,处于政治失意时期。庆元党禁以来,韩健胄党人对士大夫的迫害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庆元二年赵汝愚被迫害致死,至此已三年。庆元三年,伪学党籍公布。四年五月,在韩优胄进太傅的同时,还下诏禁伪学,要求士大夫“毋复借疑似之说以惑乱世俗”。作者虽然没有被列入伪学籍中,但他一向反对党争,主张举国团结对敌,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主持正义。所以,就以这年八月二十日夜间梦见的故事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有感而发的记梦词。

文学赏析
辛弃疾此词因梦而作。一起“恨之极”两句总摄题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叠分咏四事,三叠归到难敌本事,虽人异事异,然皆怨愤变化则同。结韵化蝶,点醒一个“梦”字以自我开解。题序中说作者梦有人送给他一件石研屏,并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湘潭张难敌因搏斗而死,死后化为斗牛石,使里中得之者不利。梦境本来不足为凭,但它却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种曲折表现,所以这首词也就通过古来四件因怨愤变化为石的记载(苌弘、郑人缓、望夫妇、启母)参证张难敌的故事。三片之中,上片写两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片写两妇因怨化石,是夫妇事;而下片则写张难敌虽然斗败,但化为石后仍作困斗的形象,赞扬张难敌抵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文词虽然诡谲诙谐,构思却极巧妙。论其主旨,可以说这首词创造了一个张难敌的不屈形象,借以抒发胸中激愤不平的怨气,用以影射当时的政治斗争。体裁基本上是属于赋体入词,类似一篇散文小赋。

名家点评
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学者梁启超评此词云:“词文恢诡怨愤,盖借以摅其积年胸中块垒不平之气。”(《稼轩年谱》)[6]
《古今词统》(卓人月、徐士俊作)对该词评日:“我本恨人,心惊不已.”稼轩就是运用梦幻想象,表述了恨人郁结于中的惊心动魄之恨。[6]
中国现代文献家吴则虞也认为: “此首以‘恨’、 ‘怨’、‘愤’三字分布上、中、下三片。上片苌弘事言‘忠’;中阕与末阕皆言‘愤’。‘忠愤’二字,为此词之骨、意在言外,岂真为张难敌作哉。”[7]
近人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兰陵王》,己未八月二十日。按己未为庆元五年,是时佗胄方严伪学之禁,赵忠简卒子贬所。苌弘血碧,儒墨相争,托意甚微,非偶然涉笔也。
(www.shuzhai.org/gushi/)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songdai/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6228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