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

朝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原文: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概述

《咏菊》这首七言律诗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是菊花诗的第一名(第二、第三分别是黛玉的《问菊》《菊梦》)。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咏菊》整首诗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多愁善感情怀,“不被一些人理解”。尾联以陶渊明的好评作结,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标榜了自己的“清高”。

参考翻译

注释
⑴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⑵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
⑶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⑷欹:这里通作"倚”。
⑸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⑹毫端:笔端。
⑺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
⑻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⑼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⑽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⑾一从:自从。
⑿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
⒀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⒁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诗句译文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纠缠着我,或围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我独自低吟。
笔端蕴藏着菊的形象,把她傲立风霜的姿态临摹,嘴里念叨菊的芳名,对着月亮将其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由来已久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渊明写了、评赏了菊花,赋予了她高洁隐士的形象以后,菊的高风亮节一直被人从古赞扬到今。


(www.shuzhai.org) 更新时间 : 2016-09-27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咏菊》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这回作者让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借用李纨公评《咏菊》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作品鉴赏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接着笔锋一转,颈联说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咏菊》塑造的是一个自视甚高,却又实际具有自卑心理的文人形象。她自己说,她的毫端是“蕴秀”,她的口齿是“噙香”,有点爱自己尊若菩萨的味道。因为看到菊花“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便附庸风雅,以菊花自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其实,如果她真对自己的风雅有信心,别人不解她的秋心又怎么?何必是“满纸自怜题素怨”呢?你看菊花自己抱怨寂寞了吗?正因为林黛玉的风雅是故意做出来的,她实际上耐不住寂寞。


(www.shuzhai.org/gushi/)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qing/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35658/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