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回首乱山横(苏轼)

作者 : 苏轼    时间 : 2014-10-19    整理 : 古诗文网
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赏析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注释

1.述古:陈襄的字,述古与苏轼交谊很深,二人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离朝外任。熙宁五年,述古调知杭州,时苏轼为杭州通判。二人宴集酬唱,甚为相得。熙宁七年,述古调往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苏轼作《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相赠。述古离杭,苏轼又追至临平,于舟中送别,并作此词。
2.临平:山名,在浙江余杭境内。四周平旷,无高山峻岭。
3.亭亭:高远耸立的样子。
4.荧荧:微光闪烁的样子。
5.泪不晴:将泪比为雨,故曰“泪不晴”。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nanxiangzi/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32362.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