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谏(上)·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作者 :晏婴    时间 : 2014-01-21    整理 : 古诗文网
内篇谏(上)·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
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彊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彊,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译文】
庄公施展于勇力,不顾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有勇有力的人士,不顾忌国家法令,贵族皇亲不推荐善事,近臣也不避开过错,所以晏子去见庄公。庄公说:“从前有仅凭勇力在世上立身的人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轻视死亡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的称之为有勇,诛杀凶暴不畏强悍的称之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以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商汤王周武王用兵而不是叛逆,兼并其它国家而不是贪婪,这就是仁爱与最佳行为方式的道理。诛杀凶暴不畏强悍,废弃罪恶不不避开大众,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为。古时候行为于勇力的人,就是行为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如今君上没有讲仁义的道理,臣下没有废弃罪恶诛杀凶暴的行为,而仅靠勇力立于世间,那么诸侯行为于此国家就有危险,匹夫行为于此家庭就会残破。从前夏国的衰亡,有推侈、大戏,殷国的衰亡,有费仲、恶来。这些人脚能走千里,手能撕裂猛兽,任用他们的勇力,他们就会侵犯欺凌天下,乱施威势杀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最佳行为方式及道理,所以夏桀商纣因此而灭亡,殷商夏朝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眼睛只看见勇力,不顾及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有勇有力之人士,不顾忌国家法令,以威强立身,行为于淫乱暴力,贵族皇亲不推荐善事,近臣也不避开过错,背离圣王的规律,而仿效灭亡君主的行为,用这些来求得长存,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

【注释】
1.庄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名光。公元前553——548年在位。《韩非子·奸劫弑臣》:“其妻美,而庄公通之。”
2.奋:(fèn份)《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诗·大雅·常武》:“王奋厥武。”《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管子·宙合》:“奋乃苓,明哲乃大行。”《易·豫·象》:“雷出地奋,豫。”《荀子·子道》:“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史记·乐书》:“奋至德之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这里用为奋力、振作、施展、发挥之意。
3.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
本文标签: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相关阅读

 本文标题: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yanzi/1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