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能(2)

作者 : 古代医者    网址 : www.shuzhai.org 时间 : 2013-10-12 整理 : 古诗文网

黄帝说:针刺治病的原理在于,必须知道病症邪气所在的部位,辨别分清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的多少、脉气在全身运行的逆顺情况,血气出入交会的腧穴,才能根据病情作出适当的治疗。应懂得如何排解结聚,了解补虚泄实的手法,以及各经经气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确气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的路线。观察寒热、羸弱疲困等症的虚实情况。治疗时要针对各经荥输的不同部位而选取相应的穴位,并要谨慎地调理气机,确知经脉循行的线路以及左右支络相交的地方。患有寒热交争的病,就要调和阴阳;患有虚实难辨的病,就要诊断明确使其通调平定;如患左右不协调的病,就要用缪刺的方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要明确经脉循行的顺逆,一般来说,顺的易治,逆的难治;阴阳调和之时,也就是病愈之时。审察清楚了疾病的标本、寒热,确定了邪气所在的部位,每次针刺治疗时就不会发生错误。再掌握了九针的不同性能,那么针刺这门学问就掌握得较全面了。
明白了井、荥、输、经、合五腧穴的主治功能,在这些穴位上施以除疾补泻泄的针法及行针时体位的屈伸出入和针的出入,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与五行相合的。五脏六腑,配属于阴阳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而四时八节的风,都有阴阳之分,各自侵犯人体的一定部位和脏腑,都会表现在面部的一定部位,显现出不同的色泽。五脏六腑的病变,可通过观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结合面部左右上下所显现的颜色,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湿属性和病在何经。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为心肺所居处,膈以下为肝脾肾所居处,所以审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气的所在。首先要掌握经脉运行的道路,再选择针刺的几个穴位。用针宜少,进针要慢,刺入到一定深度后。应作长时间留针,使正气徐徐入内。如果高热在人体上部,就当推热下行,使下和于阴,热邪由下而上,就引导邪气排除体外,同时又要注意,先病者应当先治,寒邪在外的,应当留针而用补法;寒邪入于中的,应当取合穴以泄之;有的寒邪不适宜用针,应改用灸法加以治疗;上气不足的,应当用导引推补的方法,引举其气以补其上;下气不足的,应当用留针随气的方法,以充实其下;阴阳都虚的,当用灸法治疗;寒气厥而上逆,阳气大虚,或骨侧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过两膝,就应当灸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阴络所过之处,寒邪侵入而留滞在里面的,或寒邪由络脉深入到内脏的,当用针推散其寒邪;如果经脉下陷,就应当用灸法治疗;若脉络坚实凝聚,也要用艾灸治疗;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确切部位,就灸阳跷脉的中脉穴和阴跷脉的照海穴,男子取阳跷,女子取阴跷;如果男子取阴跷,女子取阳跷,这就犯了治疗上的错误。知道了上述道理,针灸的理论就学完备了。
学习用针治病,必须掌握方法和准则。上要观察天气阴晴的变化,下要注意四时、节气的变化,以避免四时不正的邪气侵入人体。要告诫广大民众:虚风实风都可伤人,平时应注意观察,加强预防,才不至被邪气所侵袭。遇到风雨灾害,或遭受不正常气候的伤害时,假如医生不懂得这些知识,救治又不得力,就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只有了解了天时的宜忌,才能谈论针治的意义,要继承古人的成就,并在现代的医疗实践中加以检验,只有仔细观察微妙难见的变化,才可以通达变化的无穷的疾病。平庸的医生是不会注意这些方面的,而精良的医生却很珍视它。如果诊察不到细微的形迹变化,那么疾病就显得神秘莫测,难以把握了。
邪气伤害了人体,便会出现恶寒战栗,形体振动的症状;正邪(人在劳动出汗后,腠理开泄,此时偶尔遭受的风邪,称为正邪——译注)人体受伤害,先只是在气色上稍微有一些变化,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感觉,此时邪气似有似无,若存若亡,症状也不明显,病人的确切病情也不易知道。所以高明的医生能根据脉气的变化,在疾病的初期就进行治疗;医术低下的医生,则往往要等到疾病已经形成,才知道如何进行治疗,这样就容易造成病人的形体衰败。
所以医生在用针时,必须要知道脉气运行的所在部位,再守候其出入的门户,并应知道怎样来调理气机,哪里该补,哪里该泄,手法上是应快还是应慢及应当取的穴位。如用泄法,则须采用圆活痢覃的手法,直刺病处而转针,使正气得以运行。操作时进针要快,出针要慢,以引邪气外出,进针时,针尖的方向要迎着经气的运行方向,出针时要摇大针孔,邪气才会很快地外泄。如用补法,则须采用端正从容的手法,首先在皮肤上导引揉按,令病人舒缓,看准穴位,然后用左手按引其穴位,使周围平展,右手推循着皮肤,轻轻地捻转,慢慢地将针刺入,刺入时针身必须端正,刺针的人要安心静神,坚持不懈地等候气至,气至后要稍微留针,待经气通畅后则应快速出针,随即在穴位的皮肤上揉按,使针孔迅速闭合,这样真气就能存于内而不外泄了。总之,用针的关键,在于不要忘记调养精气。
本文标签:官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