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问(3)

作者 : 古代医者    网址 : www.shuzhai.org 时间 : 2013-10-11 整理 : 古诗文网

黄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写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弹,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挽,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日足外踝下留之。
【提要】本段论述了上气、中气和下气不足的症状表现,及以上十二种疾病的针刺取穴部位。
【白话解】 以上提到的十二种病邪,都是邪气侵入孔窍所致的病证。而邪气能侵入这些部位,都是由正气不足引起的。凡是上焦气不足的病证,就会使得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双目晕眩;中焦气不足,二便不调,肠中鸣响;下焦气不足,两足微弱无力而厥冷,心中窒闷,治疗应该用留针的补益方法刺足太阳经位于足外踝后部的昆仑穴。
黄帝说上述的各病如何治疗?岐伯回答说以上诸病中,肾气所主的呵欠病,应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肺气所主的呃逆病,应补手太阴、足少阴经;唏嘘是阴盛阳衰的病证,应补足太阳、泻足少阴;身上发冷的振寒证,应补各条阳经上的穴位;嗳气病,补足太阴、足阳明经的穴位;时作喷嚏的,应补足太阳的攒竹穴;弹,因其所在经脉的不同而各取其经的分肉之间;哭泣而涕?目俱出的,当补位于颈项之后中行两旁的足太阳经的天柱穴;叹气时作的,应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以及足少阳胆经,针刺留针;口角流涎,应补足少阴肾经;耳鸣,应补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以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部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自咬其舌的,应根据发病的部位所属经脉而分别使用补法;双目昏眩、头垂无力的,补足外踝足大指本节之后二寸处,用留针的方法针刺,也可以在足外踝后的昆仑穴留针刺之。
本文标签:口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