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3)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就是明证。

鉴赏
以近体短章抒写深沉浩茫的身世家国之悲,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原作八首,各自独立成章,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总起来说都是抒发老诗人身居夔州的羁旅漂泊之悲和心忆京华的乡关庙堂之思.
  这里我们所选录的是组诗的第四首.朱东润先生的《杜甫叙论》称它是《秋兴八首》中的"高峰",我们颇有同感.因为一则这一首的"故国平居有所思"点明了整个组诗的主旨,二则组诗的前三首皆详夔州而略长安,主要写在夔州的秋思,而从本篇开始的后五首,则详长安而略夔州,全是写思念京城之情,慨叹国家内部政局多变,外来威胁严重的深刻危机.本篇既是从夔府秋感过渡到故国之思的关键之作,又是后五首忧时忆旧内容的一个总冒,感慨极深而包涵极广,称之为"高峰"是并不夸张的.全诗前四句伤朝局之变迁,后四句忧边境之侵逼,最后归结出"故国有思"的主题,章法井然,伤忧时世的凄切悲怆之情被抒发到了极致.首联以"闻道"一词总领全诗,它表明诗人虽流落江湖仍时刻关注国政时局.以下的一系列感慨与伤悲,都从"闻道"生发出来."弈棋"是一个贴切而令人心酸的比喻,它形象地表明国家的政治中心长安多年来权力争夺不休,局势变化不定的混乱状态."百年世事"从时间上来看包括远事与近事.
  从远的方面来看,自李唐立国以来,长安就经历了不少重大的政治斗争.从近的方面来看,自天宝末年以来,长安一破于安禄山,再陷于吐蕃之手,真如下棋之迭为胜负.杜甫之"不胜悲"者,显然主要在于近事,而宽指"百年",感慨就更深沉,有追究本朝治乱史的宏大气魄.第二联,分笔描写"似弈棋"而"不胜悲"的"世事"之第一个大的方面:封建国家内部的政局人事多变.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释此二句云:"王侯之家,委弃奔窜,第宅易为新主矣.文武之官,侥幸滥进,衣冠非复旧时矣".说得较为简明.这两句诗,是高度概括的写实之笔,它有充分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第宅皆新主",例如玄宗后期,开国元勋李靖的故宅归了奸相李林甫,李靖家的祠庙成了嬖人杨氏的马厩,贞观名臣马周的寓所竟为虢国夫人所占,等等.
  "衣冠"主要指高级官僚.唐玄宗大量任用蕃将,唐肃宗只会倚重宦官,使得文武大臣的品类越来越杂,朝政越来越乱,这些就是杜甫所感叹的"异昔时".第三联,再分写"不胜悲"的另一个大的方面:外患严重,国家安全没有保障.这里具体指回纥和吐蕃的交互侵凌."直北",指长安之北.是回纥入侵的方向."征西",指唐军向西出发抵御吐蕃."金鼓震"、"羽书驰",极言军情紧张.广德,永泰年间,朝廷北忧回纥、西患吐蕃,奔命不暇.这两句诗,将当时外患造成的国家危局历历画出,达到了拧情与叙事、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末联二句,将思绪从遥远的长安拉回眼前的夔州,点明自己身居秋江凄冷的巴东、心系长安故园的本意.这里抒情意脉与前文一以贯之,并与组诗总题"秋兴"呼应,听以仇兆鳖引旧注解说道:"有所思,从寂寞来,故国平居之事,当秋江寂寞,而历历堪思也.秋江二字,点‘秋兴’意"
来源栏目: http://www.shuzhai.org/gushi/dufu/
本文链接: http://www.shuzhai.org/gushi/dufu/18286.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